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指南 >> 张家界概况
快捷搜索
线路名称:
线路时间:
线路价格:
线路分类:
线路预定流程
推荐线路

社会事业

发布时间:2011-12-21 编辑:不详 来源:互联网
一、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定发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其中省级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6亿元、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2%和12.9%。全年申报省级科技项目39项,其中重大专项1项、重点项目2项;安排市级科技计划35项,其中重点项目19项,落实科技三项经费160万元、市县和企业配套科技经费3000多万元,取得专利103件,获得科技成果10项,鉴定验收4项,其中省级验收2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8项,合同成交额340万元。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全市2所普通高校(含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有教职工911人、在校生15129人;1所成人高校有教职工80人、在校生1593人;110所普通中学有教职工6147人、在校生78181人;15所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728人、在校生11225人;271所小学有教职工5977人、在校生100041人;1所特殊教育学校有教职工30人、在校生372人;105所幼儿园有教职工842人、在校生27930人。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8%、97.2%,辍学率分别为0.5%、2.6%,适龄残疾少儿入学率为81.6%,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实现全免。3-6岁幼儿入园(班)率为68.4%,城区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全年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4274万元,新改扩建校舍40438平方米;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活费补贴514万元,补助学生30733名;落实教师政策性津补贴3905.6万元;接受社会教育捐赠643万元,15837名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全市向各类普通高校输送新生6071人,录取率66.2%;成人高考录取新生997人,录取率59.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1199张单科合格证,149人获得大专以上毕业证书;26人考上硕士研究生; 32人获得英语1-3级合格证书,2510人获得英语1-3级单项合格证书。

二、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桑植民族艺术团组建成立,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即将竣工,张家界文化影视城正在建设之中。全年共组织大中型文艺活动20多次,送戏下乡400多场次,送电影下乡进社区4500余场。张家界市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军声画院被列入“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完成了市广播电视中心主体工程和数字电视前端机房建设、一碗水微波中继站传输发射和电视调频转播机房改造、14.61万座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施转星调整、1031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的建设任务,武陵源区实现了“户户通”,市网络公司整合了永定区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54%、94.3%,比上年分别提高1.3和0.7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达15.35万户。全年广播电视稿件在省台上稿493条,在中央台上稿71条,有9件作品获全省广播电视奖。《张家界日报》年发行量2万份,全年出版365期,有78篇新闻稿件在省级以上报刊上稿。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承办了第三届亚洲杯攀岩赛和法国“蜘蛛人”徒手攀越天门洞等大型活动,举办了“白沙·迎奥五环潇湘行·张家界森林公园杯”登山赛、全市首届激流回旋漂流赛等群众体育活动。在全国(农村组)中老年人太极拳比赛中,张家界市取得了集体项目两个第一名、个人项目5个第一名;在全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上,张家界市获2金1银2铜,金牌数进入全省八强,团体总分列全省第11名;在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第十届田径运动会上,张家界市获得团体总分第4名,慈利一中、张家界一中分获团体总分第一、第六名;在全省青少年单项比赛中,张家界市取得了4金2银3铜的好成绩。全年销售体育彩票3300万元。
  卫生事业继续进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积极开展,张家界市获得了省“灭蚊先进市”称号;桑植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武陵源创建国家卫生镇,通过了省、国家爱卫会验收;全年创建成功省级卫生村4个和文明卫生单位7家、市级卫生村6个和文明卫生单位8家。全年新建或改造乡镇卫生院19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全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5种3496例,总发病率219.35/10万,死亡率0.94/10万,比上年分别下降16.74%和72.22%。全年孕产妇死亡率34.94/10万,住院分娩率97.32%,婴儿死亡率11.36‰。全市总献血量10877U,无偿献血首次达到100%。

三、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总户数54.38万户,总人口162.39万人,比上年增长0.58%,其中女性人口78.79万人,城镇人口57.82万人,城镇化率由上年的34.1%上升到35.61%。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17.68万人,其中土家族103.17万人、白族11.38万人、苗族2.71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8.6万人,增长0.34%。全市人口出生率12.52‰,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5.82‰,计划生育率92.83%。全年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240万元,共有4008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484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11.2%、126.5%、44%,而财产性收入下降82.5%;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7125元,增长8.2%,其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信和杂项消费分别增长10.5%、7.2%、24.9%、59.1%、48%,医疗保健、文教娱乐、居住消费分别下降4.3%、13.1%、17.5%,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5.5%上升为36.3%;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96平方米,增长2.5%。全市农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19元,增长8.4%;人均纯收入2607元,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分别增长5.2%、13.4%,财产性收入下降20.8%,转移性收入持平;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5元,增长12.2%,其中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和杂项消费分别增长12.5%、3.3%、40.3%、48.6%、3.3%,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消费、消费下降16.6%、1.6%、20%,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54.8%上升为51.9%;人均住房面积35.15平方米,增长2.4%。
  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0.68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0.51万人,356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部消除,城镇失业登记率为2.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6万人,累计转移就业32.5万人,全年实现农村劳务总收入17.6亿元。年末全市从业人数为87.17万人,比上年减少0.98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7.75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3.7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75.69万人,按产业分,第一产业54.63万人,第二产业9.16万人,第三产业23.38万人。全部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8518元,其中在岗职工20626元,分别增长25.3%和25.4%;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由480元提高为500元。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全市“五大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38.07万人,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基本养老保险8.3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9.95万人、失业保险8.24万人、工伤保险4.69万人、生育保险6.83万人,分别增长3.6%、18.2%、3.4%、60.5%、17.3%,全年共征缴社会保险费2.7亿元,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4亿元,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08.05万人,增长15.6%,参合率84.86%,筹集基金5756万元,基金支出4336万元,补助参合农民35.32万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铺开,补助标准为60元/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为140-150元/月,全年城乡共发放3801万元,6.65万人得到救济。全年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24万元,救助412名困难对象住院治疗,资助1.8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拨付救济资金940万元,救助灾民60多万人次;发行福利彩票3200万元,投入福彩公益金809万元,建设社会福利公益项目34个;投入1100万元,建成乡镇敬老院11所、村级“五保之家”22个。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68个,床位2054张,收养2010人。全年新建(筹集)廉租房面积920平方米。

四、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全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70公顷,建设占用耕地64公顷,灾毁耕地7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04.25千公顷,其中水田46.79千公顷。
  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市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89.9%,武陵源景区全年达优。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9.5%,地表水质以二类为主,全部达到三级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平均等效声级为56.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长加权平均值70.4分贝。辐射环境处于安全水平。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总面积726.4平方公里。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4平方公里,造林4748公顷,森林覆盖率由上年的66.47%上升到67.68%,林木覆盖率由66.98%上升到68.8%。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68.2万人受灾2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53.79千公顷,其中绝收12.38千公顷;倒塌房屋3568间,损坏房屋5751间;直接经济损失3.6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95亿元。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市发生各类伤亡事故521起,重伤573人,直接经济损失756万元,比上年分别上升10.6%、36.1%、31.8%;死亡122人,下降14.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81人,下降29.6%;每十万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6.76人,下降4.1%;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7.62人,下降2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9.67人,下降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