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指南 >> 张家界概况
快捷搜索
线路名称:
线路时间:
线路价格:
线路分类:
线路预定流程
推荐线路

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1-12-21 编辑:不详 来源:互联网
 (一)快速前行的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跃进时代、十年动乱、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建市的1988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0.66亿元,达到了14.11亿元,增长了9.0倍(按可比价);人均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78元,达到了976元,增长了15.0倍(按可比价);财政总收入由1952年的323万元,达到了5637万元,增长了16.5倍。建市20年更是张家界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80亿元,达183.98亿元,是1988年的13倍,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2338元,是1988年的12.6倍,年均增长9.7%,从全省第十二位跃升至第九位;财政总收入突破 13亿元大关,达13.3亿元,是1988年的23.6倍,年均增长17.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23 %,比1988年提高了3.24个百分点。建市到现在的20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翻了三番多,财政总收入翻了四番有余。建国到现在的60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翻了8番和7番多,财政总收入翻了8番多。

  (二)稳步发展的农村经济。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张家界市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农业和农村政策,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稳定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优化农业结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建市以后,全市上下,更是积极推进农村税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项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1952年-198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4643万元发展到51805万元,年均增长4.4%。2008年达到31.44亿元,是1988年 6.1倍,年均增长3.8%。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结构由1952年的77:12:11:0:0调整为现在的56.2:12.3 :24.9 :1.5 :5.1 。60年间,全市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19.59万吨增加到 57.07万吨,增长1.4倍,粮食自给率达到95.3%;棉花产量由1952年的469吨发展到1380吨;油料产量由1952年的3402吨发展到 61830吨;肉类总产量由1952年的6338吨发展到87556吨;水产品产量由1952年的395吨发展到8320吨。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建市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4亿多元,建成各类水利水电工程8.8万多处,其中建设高标准水泥防渗渠道1108公里,治理病险水库360座次,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89.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 4.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22平方公里。“十五”期间,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21.6万人,新增堤防工程23.5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7.8万口,农村沼气池入户率达到21%;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具1.5万平方米,能源建设已形成年开发节约能源37万吨标煤的能力。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88年的23万千瓦增加到 88万千瓦,各型拖拉机由4635台增加到8934台,机耕作业面积由7.7万亩增加到46万亩。到2008年,全市通油(水泥)路的乡镇达到88个,占全市总乡镇数的87 %;通水泥(沥青)路的行政村、居委会达到 1053个,占全市总村数的63.5 %。到2008年,99.8 %村通电,94.3%村通公路;95.3 %村通邮;98.7%的村通电话,35.8 %的村用上了自来水。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从建国初期的简单传统的土耕农作,到如今的城市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 637家,其中规模企业61家,全年实现年销售收入23.71亿元、利税2.18亿元。其中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8家。建立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61万亩,慈利、桑植被国家林业局分别命名为全国“杜仲之乡”和“黄柏之乡”;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6个,成员4.87万户;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78个,7家企业的4个产品获得了湖南省名牌产品、6种商标获得了湖南省著名商标,茅岩莓保健茶等5种产品在第九届农博会上获得了金奖。面向旅游市场的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农家乐、乡村游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迅速兴起。先后累计争取国家、省级项目经费1300多万元,实施国家农业科技项目8项,省级农业科技项目120项,培育新兴农业产业3个,发展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6家,选育农业新品种6个,引进新品种58个,引进推广新技术100项。

  (三)迅速壮大的工业生产
  60年来,张家界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全市工业由解放初期的设备简陋的几家手工作坊,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建市以来,全市工业在改革中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通过抵押承包、股份合作、兼并拍卖、破产重组等方式,让一批批现代企业成长起来。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8%,到建市初的13.3%,上升到2008年的17.6%,成为张家界市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支柱产业。
经济总量突飞猛进。1952年,张家界市工业增加值仅536万元,到1988年建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8716万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0.4%;到2008年末,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2424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12.1 %,增加值总量是1952年605倍,是1988年的17 倍。 
  工业企业加快成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所谓工业也只有几家小小的手工艺作坊而已,到2007末,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工业企业达603家,个体工业1437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年产值过500万的工业企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的主要支撑力量。2000年,我市规模工业企业84家,到2008年末发展为 104家,实现增加值253157万元,占全部工业的78.08%。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企业26家,过亿元企业4家。
  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张家界的新型工业化始于二十一世纪初,突出发展旅游商品、清洁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新型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08年,三大新型产业增加值 15.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0.8%。贸源化工开发生产的五倍子没食子酸及没食子酸丙脂、辛酯等高新技术产品远销欧、美、日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五倍子深加工基地。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群之一,2008年,全市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到180多家,产品种类2000余种。园区经济开始起步,全市3个工业园入园企业户数达50家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0个亿,园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张家界坚持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规模工业节能降耗形势良好,2008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5%。

  (四)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
  这是一部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传奇。建市以来,张家界先后荣膺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殊荣,成为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先后超越黄山、桂林,坐上了国内同类城市、同类旅游景区的“头把交椅”。1989-2008年,全市景点游客接待量从56万人次跃升到1679.13 万人次,境外游客从1.68万人次攀升至105.85万人次,旅游总收从0.25亿元增加到83.49亿元,年均增长依次为19.6%、24.4 %、35.8%。吃、住、行、游、购、娱等门类齐全的旅游服务业体系逐步形成,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全市现拥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个,其中5A级1个、4A级8个;2008年末,全市旅馆发展到757家,星级宾馆发展到57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家,四星级宾馆5家;旅行社 65家、其中国际社24家,拥有持证导游2104人,其中外语导语67人;旅游运输公司14家,拥有旅游运输车辆1127 辆。如今,张家界是中外游客在中国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和湖南省及湘鄂渝黔边区主要的游客集散地,真正成为湖南的旅游龙头。

  (五)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
  在旅游带动下,全市第三产业业蓬勃发展。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仅为1346万元,到建市的1988年达到了63546万元,2008年则达到109.66亿元,是1952年的815倍, 1988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9%。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发展迅速。2008年完成增加值86361万元。旅游高峰时,张家界的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都是一派繁忙景象。机场旅客吞吐量最高年份达155.43万人,超过许多省会城市;火车站旅客发送量最高年份达140.51万人;2008年,全市公路客运量达5057万人,货运量达1955万吨,分别是1988年的5.3倍和4.5倍。邮电业务总量更是突飞猛进,2008年达到12.91亿元,是1988年的441.2倍、1952年6万元的2万倍以上。
  国内外贸易繁荣兴旺。农副产品、五金建材、旅游商品、木材、家具、工业品、服装、水果等商业市场日益齐全,2008年,全市各类市场发展到117个,其中4个市场年成交额超过亿元;拥有商业网点1.40万家。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百货店、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等多种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国内步步高、家润多,国外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企业相继进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让农村商业网络不断扩大,金地农资、芙蓉超市、家家红商贸等龙头企业积极建立商品配送中心,以加盟连锁方式向农村延伸发展标准化农家店。旅游带动更是促进了住宿餐饮市场的蓬勃发展,1989-2008年,全市住宿餐饮网点从364家增加到1938家,零售总额从0 .23亿元增加到9.28亿元,年均增长21.5%。195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2万元,1989年3.52亿元,2008年达到了58.90亿元,年均增长11.4%。对外贸易也是成绩显著,建市以来,全市累计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年均增长31.5%;累计完成出口总值3867万美元。1988-2008年,全市经济外向度由0.21%提高到0.33%,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
  房地产市场方兴未艾。张家界的房地产开发于1998年才正式起步。投资规模以年均32.8%的速度递增,2008年达到9.04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97.48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达到28.8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达到6.84亿元。从1998年到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38亿元。月亮湾花园、雅典国际、山水豪庭等建筑精美、环境优雅的居住小区如同雨后春笋,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房地产开发队伍日益壮大,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98年的1家发展到72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物业服务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28家。全市房地产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财政金融今非昔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市的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不断壮大。1952-2008年,财政总收入由323万元增加到13.30亿元,年均增长11.4%。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49.09亿元、贷款余额达112.08亿元、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4.74亿元,分别是1988年建市时的66.9倍、20.4 倍、63.6倍。

  (六)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
  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0.2:9.5:20.3,传统农业占据着绝对主导位置;198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6.7︰18.3︰45,第三产业开始攀升。建市以后,张家界全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积极推进“三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是2003年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三一二”型向“三二一”型的转变;二是2006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1︰23.3︰59.6,与198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9.6    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5.0和 14.6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3.3%上升到17.6 %,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全市第二支柱产业。

  励精图治,凝心聚力,造就旅游新城
  张家界因旅游立市,又因旅游带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张家界市区脱胎于一个仅有5平方公里、7万人口的湘西北边陲小镇,如今已发展成为21.75平方公里(建成区)、20.94万人的国际旅游新城,分别是建市初的4.35倍和2.99倍。
  基础设施跨越性发展。建市以来,市区新建了30多条主次干道、7座桥梁,城市路网已基本形成,道路长达280公里,面积达274万平方米,分别是建市时的5.5倍和5.6倍,人均道路面积13.09平方米。永定大道、崇文路、迎宾路、子午路、大庸中路、解放路、教场路等城市主干道和观音、凤湾大桥进行了综合改造,实现了管线全部入地,公交、环卫等设施全部配套,沿线绿树成荫,面貌焕然一新。全市配套建设供水管网已达433公里,综合生产能力23万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94.88%。市区内建成了市二、三水厂和董家峪水厂,日供水能力由2.3万立米提高到了14万立方米,供水人口由4.8万人增加到20.4万人,用水普及率达97.52%。全市液体石油汽储气能力达1670吨,燃气普及率达68.71%;管道天然气也于2008年年底开通,储气能力达452万立方米,用气人口0. 52万人。商贸、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体育、会展等城市服务功能日臻完备,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商业网点布局加快调整,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市区各专业批发市场和周边仓库群为依托、辐射湘鄂渝黔边区的商贸物流中心。近几年来,张家界致力于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力争“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四路”改造及沿线“穿衣戴帽”、“六路四桥”改造等工程建设和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最佳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相继展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面貌日新月异。改造一新的城市主干道融森林与街道、现代气息与民族特色为一体,“路在林中,林在路中”,开始显现出国际旅游新城的雏形。
  交通体系方便快捷。旧时张家界,交通闭塞,没有铁路,更勿须说飞机,运输完全是靠马车、板车、小木船和肩挑背扛。60年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张家界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了由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和景区公路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荷花机场1994年通航,累计开通航线50多条,年旅客吞吐量很快突破150万人。目前,机场正在进行第二次扩建,年吞叶能力将由初建时的70万人扩大到700万人。火车站两度重建,铁路进行了电气化改造,客运列车增加到10多对,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5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年发送量超过140万人。常张高速、慈石、桑龙、桑鹤、张罗、张花等省市际公路进一步拓展了张家界东进、西出、南下通道;张清、峪园、张桑等公路构筑起的市内交通网络,把市城区与各县城、各景区的距离浓缩到1小时车程之内。形成了由公交车和出租车构成的城市客运体系,公交营运线路网长度达275公里,283辆公交车、1045辆出租车投入营运,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62标台。
  通讯设施长足发展。城市通讯基础设备和“数字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了以光缆为主、微波和卫星为辅的大容量、数字化的干线信息传输网。新中国成立初期,张家界没有电话,大部分农村也不通邮;建市初期,全市邮电综合通信能力只相当于全国50年代末期水平,全市仅有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700门,“摇把子”电话用户400余户。如今,长途数字传输、长途直拨电话、移动通信、市以上可视电话、数据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国际互联网都已开通。2008年,全市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8.0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2.86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6.73万户。
  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建市以来,市城区新建了大庸桥公园、紫舞公园、人民广场、武陵源生态休闲园等一大批公共绿地。2008年,全市拥有城市公园5个,面积78公顷;全市绿化覆盖面积211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719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0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163公顷,绿化覆盖率由建市初的4.2%提高到33.27%,绿地率达29.77%;全市公共绿地面积266公顷,人均6.22平方米; 128家单位成为省市级园林式居住小区达29家,占现有居住小区的72%。建成了宝塔岗、岩门、锣鼓塔3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2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9.34%;建成垃圾中转站40座,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300吨,处理率67.5%,共中无害化处理率51.99%。2008年,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 333天,空气优良率为91.0%,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9.3%。
  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60年来,尤其是建市以来,张家界不断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195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68万元,到建市的1988年达到了7667万元,2008年则达到73.98亿元。二十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2.56亿元,重点投向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景区、城市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工业、房地产业等基础产业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极大地缓解了发展瓶颈,增强了发展动力,为张家界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张家界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颁布《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斥资数亿实施武陵源核心景区住户和服务设施大拆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产业,重拳打击非法开采镍钼矿行为,在景区和城区取缔燃煤锅炉、兴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在农村实行退耕还林、推广沼气、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等等,都是张家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和工资水平的提高,非农产业和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1952年,全市从业人数仅37.92 万人,1989-2007年,全市从业人数从74.46万人增加到89.58万人,增长了20.3%;职工年人均工资从1989年的1599元增加到2008年的23180元,增长了14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08年,全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5万人;114.9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7.7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城乡,11.03万人得到救济。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为民办好“八件实事”,着力改善民生,农村道路、通信、电网、水利、沼气、学校、卫生院、敬老院等基础设施有了巨大改观,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60年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全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教育投入体系,推动着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2年,全市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只有349人和70978人。2008年末,全市已拥有2所普通高校,有教职工864人、在校学生14846人;1所成人高校有教职工80人、在校生1603人;104所普通中学,有教职工6101人、在校学生74162人;16所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758人、在校生11210人;246所小学,有教职工6104人、在校生101334人;1年特殊教育学校,有教职工29人、在校生464人;125所幼儿园,有教职工1061人、在校生32258人。在1989-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在科技、教育方面的支出年均增长22.7%和17.5%,2008年分别达2381万元和63401万元。基础教育不断巩固,“普九”目标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推行,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8.4%。学前和特殊教育得到加强,城区全面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适龄残疾少儿入学率达85.4%。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累计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7.2万人,向社会输送中等技术人才4.1万人。从城市到农村,从幼儿园到高校,学校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市累计取得2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累计申请专利1300余件,签订技术合同累计金额超过2亿元;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2家,实现年产值10.19亿元、增加值3.37亿元。
  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进步。1952年,全市只有医院卫生院9个,医生222人,床位52个。2008年末,全市已拥用医院15个、卫生院97个、社会卫生服务中心11个;医疗床位5497张、卫生技术人员5676人,其中执业医师2446人、护士1657人。1989-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从864万元增加到 19907万元,年均增长18.0%。建成了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有效应对重大疫情的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89-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从131万元增加到5974万元,年均增长22.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从61.2%上升到95.03%,有线电视用户达15.9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22万户;广播覆盖率达到55.77%。桑植民歌入选了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贺龙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入选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功举办了世界特技飞行大赛、亚洲激流回旋锦标赛、亚洲杯攀岩赛、全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赛、新疆达瓦孜传人挑战高空极限走钢丝等大型体育赛事以及国际森林保护节、中国山歌节等大型文化文艺活动。
  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建市以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4%和10.3%,2008年分别达到10561元和294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2.4%,2008年末达99.06亿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3.14 %和10.5 %,2008年分别达到7946元和282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49.7%下降为39.12%,人均居住面积由10.91平方米增加到46.11平方米,正处于小康向富裕的转型期,电脑、汽车、住房、健身、美容、旅游、娱乐休闲已成为其消费热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9年的59.4%下降为53.17%,人均居住面积由23.86平方米增加到35.27平方米,即将从温饱跨入小康,彩电、电话、摩托车成为了普通农村家庭的消费热点。

  光辉历程,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
  纵观张家界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走过不少弯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60年来,尤其是建市二十年来,张家界人民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
  1、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纵观张家界60年发展史,张家界的发展历程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是全市发展最快的时期,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是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催生了张家界,我市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温饱不足,何谈旅游,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就没现在的张家界市;改革开放激活了张家界,建市以来,我们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以旅游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以旅游业带动各业发展,不断探索符合张家界实际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发展了张家界,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为张家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
  2.坚持走“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扶贫攻坚”的路子,不断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张家界因旅游建市,旅游是立市之本,旅游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张家界现在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旅游带动战略,围绕"一个目标",就是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总目标,大力推进“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用科学技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成果改造和提升旅游服务业;实施“三大创建”,即创建文明张家界、和谐张家界和生态张家界;加强“三个基础”,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坚持不懈地打牢发展基础,创造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平台。让张家界从单一的旅游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旅游业带动各行各业、各行各业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格局。
  3.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为人本,不断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张家界的发展起步晚,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后发赶超。但是,加快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要兼顾增长与稳定、速度与效益、眼前与长远,使发展步入快速、健康、稳定、持续的良性轨道,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十指弹琴,方能乐声悠扬;两翼齐飞,才可鹏程万里。面对全市经济运行的错综复杂形势,科学统筹是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好旅游业与其他各行各业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张家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度跨越,再创辉煌,开启新的征程
  蓦然回首,虽然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但张家界城乡面貌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完成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出张家界更加宏伟绚丽的发展蓝图:在2030年末,将张家界市建设成为旅游功能体系完备、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社会和谐、本土文化浓郁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到“世界旅游精品”,将是张家界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大跨越。满怀希望、饱含激情的张家界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旅游城市建设的目标(近期目标是:“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中期目标是:世界旅游精品;远期目标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按照“张家界的产业发展应逐步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的产业功能体系”的基本思路,积极投身到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洪流中,为加快富民强市步伐贡献智慧和力量。千年古城,万千变化,展望未来,一座国际旅游新城将以崭新的姿态傲然屹立在世人的面前.